Bruno Barbey 《PASSAGES》

dafu 2613

在读一本介绍摄影的书籍中提到了玛格南摄影大师Bruno Barbey,先是从网上看了一些对巴贝的介绍,也看了一些他的作品,感觉还是能从这位大师的作品里学到不少东西的,所以就买了这本《在路上》,英文名叫《PASSAGES》 ,不知道为啥翻译成“在路上”,还是不要翻译的好。

这本书又厚又沉,价格贵心里就有点平衡了,近400页,精选了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大几百幅,可以大概领略巴贝的摄影内容与风格。刚买那几天经常是在如厕、睡觉前都会捧着这块大“砖头”翻上一会,由于内容实在是太多,即使是每页上逗留上一眼,都会让你的如厕时间大幅延长。唉,如厕读书,特别是读图看视频的时代,更是如此,不存在对大师的不敬哈。

当然,要想站在大师的肩膀上,认真的学习还是必不可少的,要不,真对不起那几百块钱。仔细揣摩作品的构图、用色、故事背景、拍摄角度与手法,并认真的记录笔记,以个人的拙见,简要的总结以下:
 

(1) 密集:让内容充满画面,“密不透风”,几乎是不留“气”,书上用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----构图饱满!内容上不仅仅是表现人群,还表现一些事物等,这是他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。

我今年拍摄的一些照片,也有不少这类的内容,就是借鉴了大师的拍摄手法,而不是像以前,多以简约的内容为主。

(2)俯视:从视角上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,他的作品多从稍高或高处拍摄,成就这个特点,个人认为也许是他的个子比较高的原因吧,另外,要想表现密集的内容,从高处俯拍更具有冲击力。

(3)用色:Bruno Barbey是玛格南为数不多的在早期就用彩色胶卷拍片的大师,当然,现在绝大多数都是彩色作品了,用色已是很多摄影师最最基本的了,所以说不上其用色有多牛批,但作为从黑白时代走出来的大师,其作为先锋的力量还是非常让人钦佩的。

书的最后面有一些十多年前拍摄的土尔其、美国、韩国的作品,应该是其用色的典型。

另外还要提一下的是,Bruno Barbey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老朋友,是最早到新中国拍摄的外国摄影师之一,后来曾多次到中国来拍摄,但从网上看到的作品而言,多以记录为主,带有其特色的作品不多,青岛的啤酒节上的作品算是一个。

从一位摄影大师身上能借鉴一二就很牛了,希望能在以后的拍摄中能够灵活运用。

上个月初,看到一条 Bruno Barbey 去世的消息,那就以此记纪大师吧。


我认为其最有个人风格的作品是下面这幅:

这幅作品也算。

在国内青岛啤酒节上拍的有其个人特色的作品:

用色代表作品:

我比较喜欢的一幅作品,足以代表其三个特点了。

最后修改于:4年前